首页

搜索 繁体

第一百九十三章 投石问路(1 / 50)

]_ro促使张气寒下定决心的当然不是这封信。

难道没有这封信,张气寒就不投降玉京了?

不管有没有这封信,张气寒都要奔向玉京。

关于这一点,张气寒很明白,秦权殊和李长庚同样明白。

双方此时的动作无非是投石问路和以退为进罢了。

真正让张气寒转变态度的关键因素在于大势。

张气寒第一次真正动摇在什么时候?

是国师从广陵府发兵,跨过大江攻打金陵府,结果因为齐玄素从地肺山提前回师来援而没能打下来,再联系前面玉京之变的失败,让张气寒产生了动摇。

这是最好的机会,因为当时的齐玄素还没完成内部整合,大量的兵力都被牵扯在地肺山,金陵府略显空虚。

这次没能打下金陵府,以后便没有这样的机会,待到齐玄素拔除地肺山这颗钉子,初步整合内部,有了余力,开始往金陵府调派兵力,反而是国师不得不放弃广陵府,退往庐阳府、怀南府。

一概之,攻守异形了,张气寒本就不怎么赞成所谓的玉京之变,现在又搞成这个样子,难免对未来悲观。

待到天师率军跨过大江,连下怀安府、庐阳府、怀南府。张气寒就不是动摇了,而是彻底倒向另一边,不因李长庚和秦权殊说什么或者做什么而改变。

换而之,若是秦权殊拿下了玉京,甚至不必说玉京,只是拿下了金陵府,情况都会大不一样。那时候让张气寒交出凤麟洲道府,张气寒顶多有些怨,是不敢正面对抗的。

只说一点,若是玉京方面落入下风,那就没有余力从婆罗洲、罗娑洲两个方向施加压力,张气寒在没有外部强援的情况下,无法掌控凤麟洲的局势,凤麟洲的本土势力也不会乖乖听话,就算他心向玉京,也是有心无力,最好的结果不过是带领少部分人逃离凤麟洲,孤身投奔玉京,那么意义也就不大了。

说回凤麟洲局势,秦权殊投石问路,张气寒就以退为进,只要不到退无可退,不到最后一刻,那就绝不撕破脸面,最好能够兵不血刃,让李长歌等人知难而退,这也算是他作为多年同道的最后情谊。

当然,若是李长歌等人不知进退,得寸进尺,那也怪不得他不讲情面。

就说如今的秀京城,除了张气寒这个掌府大真人,还有天门的斋王,若有必要,玉藻前也可以直接降临,想要玩擒贼先擒王的那套把戏,还差了点。

自古以来,搞阴谋就两个把戏,一个是吃饭,一个是开会。手握优势却孤身犯险最终被人家逆风翻盘的例子,不胜枚举。

远的不说,就说七代大掌教,不也是犯了这个毛病吗?

张气寒自然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,这次来见李长歌,斋王埋伏于城内,张气寒还带了玉藻前的折扇,都是为了确保张气寒的安全。

只要张气寒不被拿下,凤麟洲的大局就不会乱。

帝京方面派人刺杀摄政关白,结果被斋王所阻,帝京方面由此得知张气寒已经有所防备,所以李长歌和李长诗也不敢贸然动手,又不好直接撕破脸面,只能按照第二套计划拿出秦权殊的亲笔信投石问路,希望通过敲山震虎的方式让张气寒有所顾虑。

也就在这个时候,老殷先生已经正式在凤麟洲登陆。

此时的老殷先生大变模样,换了一个实实在在的体魄,也就是姚懿亲自运送到婆罗洲的“帝释天”。

如今的老殷先生不再是伪仙修为,乃是实打实的仙人修为,而且不是初入仙人,几乎与五娘相差不多,毕竟老殷先生本就距离仙人只有一步之遥,若是他能完全掌控“帝释天”的体魄,也许能有三大士一级的修为。

不过就算不能完全掌控,那也足够用了。

仗打到这个份上,道门的优势已经很大,能打的牌实在太多了。

齐玄素远在玉京,不能亲自坐镇,同样设立了一个三人议事,成员分别是:老殷先生、兰大真人、齐教正。

虽然是三人议事,大事需要三人共商而定,但总要有个主心骨。比如芦州的三人议事便是以天师为主,凤麟洲这边则是以老殷先生为主,齐玄素对老殷先生报以极大的信任,让他放开手脚去做,不必事事请示,这就是老殷先生的底气所在。

张气寒要去迎接李长歌一行人,暂时脱不开身,再加上李长歌又要查问此事,为了保险起见,不好随意派出陆玉沉等心腹,所以委托了玉藻前去迎接老殷先生,代表他与老殷先生当面洽谈。

见面地点选在了樱岛,这里位于凤麟洲南方,距离婆罗洲很近,曾是封印伊奘诺尊的地方之一,属于萨摩藩的领地。

当初凤麟洲战事的时候,西婆娑洲公司曾试图干涉凤麟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